top of page

【霓虹神-台灣電影回顧展】《日常對話 》

Updated: Apr 30, 2019

2017年同時榮獲柏林國際影展泰迪熊獎項以及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項,由黃惠偵導演、候孝賢監製,2017/4/14於台灣上映。


身為女兒的導演與同志母親的關係疏離,難以開啟的母女對話因《日常對話》的拍攝而開始,女兒試圖藉由餐桌上的對話讓母親說出過去的傷痛,並從拍攝母親的生活、每任女朋友對母親的敘述、母親原生家庭成員對於母親婚姻生活的看法,來找出母女關係疏離的原因。除了讓母親能面對傳統框架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自己也說出內心埋藏已久的疑惑,


「這部作品不僅只於同志議題,更多的是家庭與母女關係。該慶幸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而非別人的生命中,唯有如此,故事才有機會被記錄下來。」──導演黃惠偵


拍攝者同時也是受訪者

如同其他紀錄片,《日常對話》沒有太多明顯配樂,而是偏重在每個受訪者的訪談。以及導演在拍攝母親生活時提出的疑問以及受到的衝擊。導演對於母親在社交的熱絡對照與自己疏離的口述,或是從母親女友訪談中得知母親掩蓋她們的血緣關係時,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衝擊。


傳統女性的框架

從《日常對話》中與母親原生家庭的訪談可以建構出傳統社會對於女性的既有框架,家族男性雖知道家暴情況卻說出:「就嫁到了,不然怎麼辦」、「當時鄉下女生年紀大了還未嫁,別人就會叫要她趕快嫁一嫁」、「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神明桌上)不奉祀姑婆」、「有什麼好可憐」,同為女人的姑婆也說「女生大了就是要嫁不然要幹嘛」,這些對話說得十分自然且肯定,但也因此令人覺得可怕,可見當時女性沒有對自己未來的掌控權,只能無選擇地進入家庭,並無怨無尤。若是沒有被傳統框架困住,也許導演母親能夠得到她想要的自由。


不討論並不代表不存在

家人間消極交流的現象,也許是文化或個別家庭的現象。從《日常對話》的個別訪談影像中可以看到受訪者拒絕談論過去的痛苦,以及對於同志議題消極的回應。這樣的交流型態在很多亞洲家庭都可以看到,而這樣默認卻半逃避的方式,不僅奪去了對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也無法對這些議題有辯論的空間。而同志身處在這樣的家庭,只能無聲地扛著自己的壓力。


這幾年台灣開始有許多對同性婚姻的辯論,其中許多宗教團體的觀點是『你當同志沒關係,但不要出來,不要讓我知道』,壓抑了同志在這個社會上的存在,抹除對話的可能性。《日常對話》的拍攝開啟了家庭溝通,而對於同志議題,我們也需要社會用開放的態度來對話。


《日常對話》將於本週三及週日於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播放,免費入場。千萬別錯過這部拍攝導演與家人的故事,同時也點出了台灣的文化與性別平等問題的最佳紀錄片。


訂票資訊:http://bit.ly/2CHQLyu



文|邱明儀 Ming Yi



bottom of page